危机百科-优质生活百科资源的智慧云平台

网站地图生活

危机百科-优质生活百科资源的智慧云平台

当前位置: 危机百科 > 文化 >

经典七言绝句古诗赏析大全

时间:2021-09-08 16:23人气:来源: www.fjssly.com

赏析/鉴赏

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。微波不兴,平静秀美,分外怡人。诗人飞驰想像,以清爽的笔调,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、祥和的朦胧美,勾画出一幅漂亮的洞庭山水图。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,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。

诗从一个“望”字着眼,“水月交融”、“湖平如镜”,是近望所见;“洞庭山水”、“犹如青螺”,是遥望所得。虽都是写望中景象,差异却显而易见。近景美妙、别致;远景迷潆、奇丽。潭面如镜,湖水如盘,君山如螺。银盘与青螺相映,明月与湖光互衬,更觉情景相容、相得益彰。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,让人美不胜收。其用词也极精到。

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,俨如琼田玉鉴,是一派空灵、缥缈、宁静、和谐的境界。表现出天水一色,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。“和”字下得工炼,表现出了水天一色、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。而且,好像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步伐——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,传达给读者了。

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,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。“镜未磨”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、安宁温顺的景象,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。由于只有“潭面无风”,波澜不惊,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。不然,湖面狂风怒号,浊浪排空,湖光和秋月便没办法辉映成趣,也就无有“两相和”可言了。

3、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。在皓月银辉之下,洞庭山愈显青翠,洞庭水愈显清澈,山水浑然一体,望去好似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,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,十分惹人喜欢。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,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。“白银盘里一青螺”,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。此句的擅胜之处,不止表目前设譬的精警上,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。在诗人眼里,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、案上杯盘而已。举重若轻,自然凑泊,毫无矜气作色之态,这是十分难得的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如此亲切,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如此高旷清超,这正是诗人性格、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。没荡思八极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,没振衣千仞、涅而不缁的襟抱,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。



朝代:宋朝|作者:苏轼

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濛雨亦奇。

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

望洞庭

4.经典七言绝句古诗赏析

小儿垂钓

古诗简介

《山行》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。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,展示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 图,山路、人家、白云、红叶,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。在这首诗中,杜牧以情驭景,敏捷、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,并把我们的情感融汇其中,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,情景互为一体。

全诗构思新颖,布局精巧,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,与春光争胜,让人赏心悦目。这首小诗不仅仅是即兴咏景,而且进而咏物言志,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。

翻译/译文

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,湖面风平浪静好似未磨拭的铜镜。

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,宛若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。

赏析/鉴赏

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,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。“水光潋滟晴方好”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: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,西湖水波荡漾,波光闪闪,十分漂亮。“山色空蒙雨亦奇”描写雨天的山色:在雨幕笼罩下,西湖周围的群山,迷迷茫茫,若有若无,很奇妙。从题目可以得知,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终日,早晨阳光明艳,后来转阴,入暮后下起雨来。而在擅长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,无论是水是山,或晴或雨,都是美好奇妙的。从“睛方好”、“雨亦奇”这一赞评,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,也可想见诗入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特点、开阔的胸怀。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、对应之景,情是广泛、豪宕之情,情景交融,句间情景相对,西湖之美概写无余,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。

下半首诗里,诗人没紧承前两句,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,而是遗貌取神,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。喻体和本体之间,除去从字面看,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“西”字外,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不过目前的西湖之美,在风神韵味上,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。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,所以对西湖来讲,晴也好,雨也好,对西子来讲,淡妆也好,浓抹也好,都无改其美,而只能增添其美。对这个比喻,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讲解:一说觉得诗人“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,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”;一说觉得诗人是“以晴天比浓妆,雨天比淡妆”。两说都各有所见,各有所据。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,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,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,只不过一时心与景会,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,从西湖的“晴方好”、“雨亦奇”,想象西子应也是“淡妆浓抹总相宜”,当其设喻之际、下笔之时,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,何者指浓妆,何者指淡妆。赏析这首诗时,假如必须要使浓妆、淡妆分属晴、雨,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、诗思的空灵美。

这里,诗人抒发的是一时的才思,但这一比喻如陈衍在《宋诗精华录》中所说,“遂成为西湖定评”。从此,大家常以“西子湖”作为西湖的别称。苏轼本人对这一比喻也非常得意,曾在诗中多次运用。后人对这一比喻更深为赞赏,常在诗中提到。王文诰在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中称这首诗是‘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”的“名篇”。其特征之一是概括性特别强。它写的不是西湖的一处之景或一时之景,而是对西湖的全方位写照和全方位评价,区而它就具备超越时间的艺术生命色。这首诗的流传,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。

除此之外,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的成功就是很多修辞手法的运用。

互文。如:“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濛雨亦奇。”上半句省落“雨亦奇”,下半句省落“晴方好”。全句意思是说西湖的山水不论天晴还是下雨都非常美妙。不可以理解为:西湖的水只不过天晴好看,西湖的山只不过下雨美妙。

对偶。如:“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濛雨亦奇。”是正对,意义相近,互为补充。因为“水光潋滟”与“山色空濛”,“晴方好”与“雨亦奇”,自独立成景,又一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,对仗工整,创造出神秘的意境,表达出作者对西湖的神往之情。

比喻。诗歌中把“西湖”比作“西子”即西施,苏轼以我们的奇妙的察看品味,把西湖的自然美比作天然美女西施。通过巧妙地比喻,构成一幅生动可感的西湖图像,创造出更真切的意境,是十分贴切的比喻。西湖也叫西子湖,这个名字是从这首诗歌中的比喻而来。西湖也因此而锦上添花,愈加闻名。

1.经典七言绝句古诗赏析

古诗简介

《望洞庭》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。《望洞庭》载于《全唐诗》卷三百六十五。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,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。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欢和赞美之情。

朝代:唐朝|作者:胡令能

蓬头稚子学垂纶,侧坐莓苔草映身。

路人借问遥招手,怕得鱼惊不应人。

【导语】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,简称七绝,是近体诗范畴。此体全诗四句,每句七言,在押韵、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需要。下面是智学网推荐的经典七言绝句古诗赏析大全。欢迎阅读参考!



翻译/译文

一个头发蓬乱、面孔稚嫩的孩子在河边学钓鱼,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,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。

路人想问路,小儿向路人招招手,生怕惊动了鱼儿,不敢回话过路人。

山行

古诗简介

《早发白帝城》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,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。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观秀丽多姿、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。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,写得流丽飘逸,惊世骇俗,但又不假雕琢,随性,自然天成。

朝代:唐朝|作者:李白

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1日还。

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

翻译/译文

晴天,西湖水波荡漾,在阳光照耀下,光彩熠熠,看上去美极了。下雨时,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,时隐时现,眼前一片迷茫,这朦胧的景色也是很漂亮的。假如把漂亮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,那样淡妆也好,浓妆也好,她一直漂亮的。

赏析/鉴赏

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,以枫林为主景,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、艳丽的山林秋色 图。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,第一给读者一个远视。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。路是人走出来的,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飘缈,寒山蕴含着生气,“白云深处有人家”一句就自然成章。然而这只不过在为后两句蓄势,下面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,那样晚了,我还在山前停车,只不过由于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,胜于春花的枫叶。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肯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,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。

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。第一句:“远上寒山石径斜”,由下而上,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。“寒”字点明深深秋时节;“远”字写出山路的绵长;“斜”字照应句首的“远”字,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。因为坡度不大,故可乘车游山。

第二句:“白云深处有人家”,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。“有人家”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,鸡鸣犬吠,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,没一点儿死寂的恐怖。“有人家”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“石径”,由于这“石径”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。

第三句:“停车坐爱枫林晚”的“坐”字讲解为“由于”。由于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,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。这句中的“晚”字用得无比精妙,它蕴含多层意思:(1)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,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。(2)由于傍晚才有夕照,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,枫林才格外漂亮。(3)诗人流连忘返,到了傍晚,还舍不能登车离去,足见他对红叶喜欢之极。(4)由于停车甚久,察看入微,才能悟出。

第四句:“霜叶红于2月花”是全诗的中心句。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。诗人为何用“红于”而不需要“红如”?由于“红如”不过和春花一样,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;而“红于”则是春花所不可以比拟的,不止是色彩更鲜艳,而且更能抗寒,经得起风霜考验。

这首小诗不仅仅是即兴咏景,而且进而咏物言志,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,志趣的寄托,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激励。

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,展示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 图。诗里写了山路、人家、白云、红叶,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。这部分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,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块,有主有从,有些处于画面的中心,有些则处于陪衬地位。容易来讲,前三句是宾,第四句是主,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、创造氛围,起铺垫和烘托用途的。

“远上寒山石径斜”,写山,写山路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。“远”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,“斜”字与“上”字呼应,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。

“白云深处有人家”,写云,写人家。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,在白云飘浮的地方,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。这里的“人家”照应了上句的“石径”,—这一条山间小路,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?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块了。有白云缭绕,说明山非常高。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,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,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:在那白云之上,云外有山,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?

对这部分景物,诗人只不过在作客观的描述。虽然用了一个“寒”字,也只不过为了逗出下文的“晚”字和“霜”字,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。它毕竟还只不过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—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。

“停车坐爱枫林晚”便不同了,倾向性已经非常鲜明,非常强烈了。那山路、白云、人家都没使诗人动心,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。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,居然顾不能驱车赶路。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非常美,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。通过前后映衬,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,蓄势已足,于是水到渠成,引出了第四句,点明喜欢枫林是什么原因。

“霜叶红于2月花”,把第三句补足,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示在大家面前了。诗人惊喜地发目前夕晖晚照下,枫叶流丹,层林如染,真是满山云锦,如烁彩霞,它比江南2月的春花还要火红,还要艳丽呢!难能可贵的是,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,看到了秋季像春季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季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、生机勃勃的景象。

诗人没象通常封建文人那样,在秋天到来的时候,哀伤叹息,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,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,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,表现了诗人的才气,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。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。

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,是诗人浓墨重彩、凝聚笔力写出来的。不只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,即便“停车坐爱枫林晚”一句,看上去抒情叙事,事实上也起着写景衬托有哪些用途:那停车而望、陶然而醉的诗人,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,有了这种景象,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。而一笔重写之后,戛然便止,又看上去情韵悠扬,余味无穷。

朝代:唐朝|作者:刘禹锡

湖光秋月两相和,潭面无风镜未磨。

遥望洞庭山水翠,白银盘里一青螺。

3.经典七言绝句古诗赏析

赏析

《早发白帝城》不同于一般的记游诗、山水诗,它是一首借江水浩荡湍急、舟行轻快倏忽以抒发诗人遇赦后欢快心情的抒情诗。

此诗是在优美的环境描写中发端的。首句“彩云间”三字,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,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。“彩云间”的“间”字当作隔断之意,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,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。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,水行船速全在落差。假如不写白帝城之高,则没办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。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,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、行期的短暂、耳目的不暇迎送,才一一有着落。“彩云间”也是写早晨景色,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,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,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。

第二句描写舟行飞速。“千里”和“1日”,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,极力形容船行之快,简练有力,平仄相间,声调抑扬,富有诗意。这里,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“还”字上。“还”,归来的意思。它不只表现出诗人“1日”而行“千里”的痛快,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。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,而“还”字却亲切得好似回乡一样。一个“还”字,暗处传神,值得细细玩味。

后两句是此诗的精华所在。第三句的境界很神妙。从奉节到江陵,中间要经过长江三峡,两岸连山叠嶂,“常有高猿长啸”,特别容易引起羁旅之人的伤感。诗人说“啼不住”,是由于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,耳听两岸的猿啼声,又看见两旁的山影,猿啼声不止一处,山影也不止一处,因为舟行人速,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“浑然一片”,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。身在这如脱弦之箭、顺流直下的船上,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。

瞬息之间,“轻舟”已过“万重山”。为了形容船快,诗人除去用猿声山影来烘托,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“轻”字。直说船快,那便看上去笨拙;而这个“轻”字,却别有一番意蕴。三峡水急滩险,诗人溯流而上时,不只感觉船重,而且心情更为滞重,“三朝上黄牛,三暮行太迟。三朝又三暮,不觉鬓成丝”(《上三峡》)。现在顺流而下,行船轻如无物,船的迅速读者不言而喻。而“危乎高哉”的“万重山”一过,轻舟进入坦途,诗人历尽艰险、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,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。这最后两句,既是写景,又是比兴,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,又是生活经验的概要,因物兴感,精妙无伦。

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、空灵飞动之感。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,笔姿的骏利,还不可以完备地理解全诗。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忽然迸发的一种激情,所以在雄峻和急速中,又有豪情和欢悦。快船快意,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。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,诗人还特意用上平“删”韵的“间”“还”“山”来作韵脚,使全诗看上去格外悠扬、轻快,回味悠长。

古诗简介

《小儿垂钓》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。此诗描写一个孩子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。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则,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、纯真无邪的童心和童趣。前两句叙述、描写,从外形着笔,是实写;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。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,言辞流畅,清爽活泼,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,颇具生活情趣。

饮湖上初晴后雨

翻译/译文

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;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1日时间。

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;无声无息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。

2.经典七言绝句古诗赏析

朝代:唐朝|作者:杜牧

远上寒山石径斜,白云深处有人家。

停车坐爱枫林晚,霜叶红于2月花。

5.经典七言绝句古诗赏析

赏析/鉴赏

《小儿垂钓》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,诗写一“蓬头稚子”学钓鱼,“侧坐莓苔草映身”,路人向小儿招手,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,那小儿却“怕得鱼惊不应人”(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),真是活灵活现、惟妙惟肖,形神兼备,意趣盎然。其艺术收获丝毫不亚于杜牧的《清明》一诗。

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,1、二句重在写垂钓(形),3、四句重在问路(传神)。

1、二句,稚子,孩子也。“蓬头”写其外貌,突出了孩子的幼稚顽皮,天真无邪。“纶”是钓丝,“垂纶”即题目中的“垂钓”,也就是钓鱼。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增粉饰,直写出山野小孩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,使人感觉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。“学”是这首诗的诗眼。这个孩子子初学钓鱼,所以特别小心。在垂钓时,“侧坐”姿态,草映其身,行为情景,如在眼前。“侧坐”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。侧坐,而非稳坐,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理相吻合。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一心一意于钓鱼的情景。“莓苔”,泛指贴着地面成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,从“莓苔”不仅能够知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,更是一个鱼不受到惊吓、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,为后文所说“怕得鱼惊不应人”做了铺垫。“草映身”,也不仅仅是在为小儿画像,它在结构上,对于下句的“路人借问”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──路人之向小儿打问,就由于看得见小儿。

后两句中“遥招手”的主语还是小儿。当路人问道,小儿害怕应答惊鱼,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。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孩子,有心机,有韬略,机警聪明。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,是害怕把鱼惊散。小儿的动作是“遥招手”,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不是漠不关心。小儿在“招手”将来,又如何向“路人”低声耳语,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,诗人再没交代的必要,所以,在说明了“遥招手”是什么原因将来,诗作也就戛然而止。

在唐诗中,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,因而看上去可贵。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。诗中没绚丽的色彩,没刻意的雕饰,就似一枝清丽的花容月貌,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、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。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、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。



翻译/译文

深秋时节,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.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。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,是由于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(亦可译为直到夜幕即将来临),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2月的花儿还要红。

早发白帝城

古诗简介

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,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。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、一时之景,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方位描写概括品评。

标签: